消息一出,舆论场瞬间沸腾,有人调侃“钞能力终于可以继承”,也有人质疑“这是明码标价的职场内推吗?”
这场争议背后,不仅牵扯到银行与客户的利益交换,更暴露了金融行业维系高净值客户的潜规则。
事情的起因,是社交平台上流传的一份“兴业银行2025年度菁英实习计划”截图。
根据截图内容,非兴业银行私人银行客户需新增行外资金1000万元以上,存量私行客户则需新增500万元以上,即可为子女申请包括摩根大通、谷歌、字节跳动等企业的实习机会,且实习期内资金不得转移。
兴业银行私人银行的工作人员向媒体证实了这一计划的存在,并解释称,这是总行推出的活动,目的是为高净值客户提供“资源置换”的增值服务。
例如,非私行客户存入300万元可成为“大黑金会员”,确保获得分行实习机会,而存入1000万元及以上的客户,则能优先分配到腾讯、华泰证券等名企的实习名额。
有业内人士透露,类似服务是银行维系大客户的常见手段,只是此次兴业银行将条件公开化,才引发轩然。
随着舆论发酵,兴业银行在5月27日下午紧急回应,承认项目存在但已暂停,并对“推广中的表述不完整”致歉。
银行强调,实习计划委托第三方机构执行,后者仅收集公开岗位信息并提供面试辅导,最终录用权在企业。
字节跳动招聘官方账号直接辟谣:“不存在为兴业银行储户子女提供实习岗位的情况。”
更尴尬的是,名单中的摩根大通、谷歌等企业虽未公开回应,但业内人士分析,这类顶级公司通常有严格的招聘流程,付费内推的可能性极低。
律师的观点也出现分歧:四川聚仁德律师事务所认为,条款属于附条件的合同约定,储户可自主选择是否参与,不构成强制,
而北京京师律师事务所则指出,变相冻结资金属于违法行为,银行无权限制储户自由支配存款。
私人银行业务本就游走于资源整合与灰色地带之间,若操作不当,极易触碰法律红线。
广发银行、浦发银行等此前都推出过类似服务,例如安排客户子女进入保险公司、基金公司实习,或组织企业参访、高管交流活动。
毕竟,私人银行客户的资产规模动辄数百亿,留住一个“超级储户”带来的收益,远超过40个实习名额的成本。
正如某券商人士所言:“兴业私行的宣传存在夸大不实,我们从未与他们建立合作。”
这场风波之所以引发强烈共鸣,是因为它戳中了公众对“资源垄断”和“阶层固化”的焦虑。
在社交媒体上,一条高赞评论写道:“普通人卷简历、刷笔试,不如别人家存一笔钱。”
高净值家庭通过财富获取经验履历,进一步巩固竞争优势,而普通家庭即便能力相当,也可能因缺乏“入场券”被拒之门外。
对于普通人而言,这起事件也是一次提醒:职场竞争固然残酷,但真正可持续的竞争力,终究来自个人能力而非“钞能力”。
1. 红星新闻:《新存1000万元以上,子女可进名企实习?含字节跳动、谷歌等,兴业银行回应:属实》
2. 金融时报:《存款1000万元可换名企实习机会?兴业银行回应来了!》
4. 每日经济新闻:《“新增存款1000万元可推名企实习”引争议!兴业银行致歉》
5. 证券时报:《“新增存款1000万可推名企实习”引争议,兴业银行致歉》
6. 九派新闻:《兴业银行称新存1000万元可推名企实习,字节跳动否认》
本文由:南宫28ng相信品牌提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