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宫28ng相信品牌

1辆自行车卖7万涨价的迪卡侬正在被穷人抛弃

作者:小编    发布时间:2025-08-25 10:54:17    浏览:

[返回]

  70年代,迪卡侬开始创立,今年是它进入中国的第22年。中国区业绩在迪卡侬全球排名前五,位于法国、意大利、西班牙和德国之后。

  迪卡侬拥有众多接地气的称号,如直男天堂、线下虎扑社区、穷鬼乐园、平替之光、运动界的宜家等。

  迪卡侬以入门级产品占大多数,消费者不需要多么懂装备的科技含量,几十元便能入手基础运动服,200元内就能配齐一套户外装备。

  这种“低价不低质”的口碑,让迪卡侬在2019年巅峰时期门店超300家,年营收突破150亿欧元。

  但近年,迪卡侬风向悄然转变,价格不断攀升,引发价格敏感型的消费者的不满。

  他们的钱包很“受伤”:登山裙价格从99.9元涨到了129.9元,抓绒外套从249元飙升至499元,瑜伽服售价突破500元大关,专业公路自行车售价从三四万元上涨到7万元。

  有数据调研机构分析,2022年至2024年,迪卡侬商品销售均价从128.81元上涨到196.32元,上涨幅度达到52%。

  如今,迪卡侬的货架上出现了两个世界。一边是59.9元的促销防晒衣,另一边是69999元的VANRYSEL公路车与始祖鸟并列陈列。

  这种割裂感在2024年达到顶峰。当消费者晒出“两年前49元买的背包涨到89元”的截图时,“迪卡侬抛弃穷鬼”的话题冲上热搜。

  高端化的现实代价是惨痛的。2024年财报显示,迪卡侬营收162亿欧元,但利润7.9亿欧元同比暴跌15.5%,创近十年最大跌幅。

  社交媒体平台上,“迪卡侬高端线起球”“万元自行车不如国产平替”“曾经是白菜价的战斗机,如今连淘宝都打不过”“高价还不好看,为什么不买优衣库和山姆”,吐槽层出不穷。

  近几年,露营、飞盘、骑行和越野跑等小众运动出圈,消费者对专业装备的需求持续走高。

  运动服饰市场迎来“功能审美化”浪潮。由此,瑜伽裤走向街头,南宫ng28相信品牌力量冲锋衣成为上班族的工服。很多品牌也通过技术、设计、营销把自己打造成社交货币。

  其中,Lululemon以一条瑜伽裤征服全球,始祖鸟因“中产三宝”的标签身价倍增。

  数据显示,户外运动爱好者对行业销售额TOP5的国际品牌均价在千元左右;51%的高净值人群愿意支付超30%的溢价。

  许多高端运动品牌因此大吃红利。2024年安踏旗下可隆、迪桑特等户外品牌,始祖鸟母公司,以及Lululemon中国和昂跑等品牌,均实现不同程度的销售额增长。

  2022年,迪卡侬迎来首位女性CEO芭芭拉(Barbara)。这位曾在宜家和谷歌任职和负责数字化转型的新掌门人,把品牌重塑作为迪卡侬的第一要务,并将中国作为试验田。

  很快,迪卡侬宣布从体育用品零售商变成专业运动品牌,将全球LOGO改为更具设计感的抽象图案,重新划分运动产品品类,并新增「公路自行车」、「跑步」、「攀岩」、「狩猎」4个高端细分专业线品牌。

  为了加速转型,迪卡侬随后请来“lululemon中国一号员工”张晓岩担任中国区CMO(首席市场官),试图复制Lululemon的高端化三招:改形象、调产品、抬价格。

  张晓岩指导了一系列操作落地,如签约环法车队推出万元公路车,推出定价399元的“lululemon平替”瑜伽夹克,将经典款登山鞋价格翻倍至499元等等。

  当张晓岩团队将399元瑜伽夹克定义为“都市女性通勤必备”时,消费者看到的却是尴尬的对比:同样价格,蕉内提供更舒适剪裁,Lululemon则更具社交价值。

  究其客群不受用的原因,Lululemon的成功建立在对瑜伽社群的深度运营和“女性赋权”叙事上,而迪卡侬的基因始终是「大众零售商」。

  此外,迪卡侬的高端产品线未能摆脱“平价感”。万元公路车虽搭载航天级材料,但设计语言仍停留在“功能优先”,与始祖鸟的“山系美学”相去甚远。

  这种矛盾在渠道布局上尤为明显。2025年3月,杭州某专卖店陈列着6.9万元的竞赛车,而同城抖音直播间却在推销“满300减50”的399元入门车。

  这种“半吊子”的高端化,既未能打动追求品质的中产,又背弃了追求性价比的老客群,自然也就造成了穷人买不起,富人看不上的尴尬。

  由于转型失败,本来到2026年到任期的芭芭拉在2024年年终业绩出炉的前夕离职,由26年老员工哈维尔·洛佩兹(Javier López)接替。

  问题不在于高端化策略本身,而在于迪卡侬的高端化缺乏“根基”,执行时过于生硬急切,完全不给用户消化时间。

  消费心理学认为,品牌溢价=产品功能+情感认同。迪卡侬的转型只注重产品升级,却忽视了心理需求的变化。

  一边是中产的“社交货币”需求。如今中产的选择众多,耐克、阿迪达斯、始祖鸟等品牌早已满足了他们在运动装备上的消费需求。

  中产们支付溢价,购买的是身份认同、社群归属感以及生活态度的表达,即所谓的社交货币。

  然而,迪卡侬的涨价产品,却未能提供相应的情绪附加值。它的设计美学依然偏向朴素实用,缺少时尚感;品牌故事匮乏,难以激起情感共鸣。

  面对耐克、阿迪达斯,乃至始祖鸟、Lululemon等品牌精心构建的价值体系,迪卡侬的高端显得苍白无力。

  另一边,是穷人的“尊严消费”逻辑。下沉市场对价格敏感,但更在意“不被冒犯”。

  当消费者发现,曾经花49元就能满足需求的背包,现在需要多付40元才能维持同等功能时,迪卡侬的涨价便成了“背刺”。

  当价格尚在低位时,消费者对迪卡侬产品的设计、技术甚至小瑕疵都格外宽容。一旦价格突破心理阈值,这种宽容便迅速瓦解。

  此时,迪卡侬在细分领域的专业性短板暴露无遗。跑步爱好者转向专业跑鞋品牌,徒步者发现其背包支撑性不足,露营爱好者则在淘宝找到更实惠的选择。

  “又贵又丑”,成为许多老顾客对涨价后迪卡侬的直观评价。当“性价比”光环褪去,迪卡侬的替代品实在太多。

  这场高端化更像一场仓促的“无改进涨价”,价格标签上去了,产品设计、科技含量与品牌调性却未能同步跃升。

  同时追逐性价比与高端化,本就是充满张力的悖论,品牌形象的转变需要耐心与智慧。

  试图脚踏两条船的迪卡侬,既想分享中产消费升级的红利,又不愿彻底放弃平民市场,结果却是两头不靠岸。


本文由:南宫28ng相信品牌提供

搜索

 谷歌地图 百度地图